下背痛怎麼辦?

2020 / 03 / 02

留言給我們


台塑企業感謝您的瀏覽,如果您對文章有任何問題與意見回饋
麻煩請詳細填寫下列資訊,我們會盡快與您聯絡。
(*為必填欄位)



  • 姓名*:
  • Email*:
  • 聯絡電話:
  • 問題與意見*:
  • 送出留言

前言

小從打噴嚏,大到激烈運動或撞擊,都有可能造成下背痛。

下背部是指腰椎第一到五節的區域,但更下面的薦椎及尾椎也可能導致下背痛,腰椎的後半有椎間孔,脊髓延伸出來的神經由此穿出,每節腰椎中間有纖維軟骨所構成的椎間盤,具有軟墊的作用,而腰椎的穩定主要靠背部、腹部的肌肉及韌帶來維持。

下背痛大多和肌肉拉傷、扭傷有關,但長期姿勢不良、肥胖、退化性關節炎、椎間盤退化或凸出、壓迫性骨折、僵直或風濕性脊椎炎等,甚至更少見的感染、腫瘤、或內臟器官等問題,都可能引發症狀。

依疼痛時間,可分為急性(小於六週)、亞急性(六至十二週)與慢性(大於十二週),急性下背痛造成的不適感,會影響活動,慢性的下背痛常伴隨睡眠和情緒問題。

《i醫健康網搶先看:下背痛 怎麼辦?》,也可以掃描下方QRcode前往觀看。

 

日常生活中可以透過幾個步驟預防下背痛發生:

1.維持正確姿勢:
 ※站立時自然的挺直,縮下巴並挺胸、收小腹。
 ※坐時身體平貼椅背,微前傾,椅子最好擺放靠背,以支撐腰部。
 ※避免騰空蹲下拿東西,掌握多屈膝、少彎腰的原則,蹲下去腰直立,身體略前傾。
2.加強腹肌、背肌復健運動。
3.仰臥骨盆傾斜運動、弓背運動、拱橋運動等。
4.避免體重過重,適度運動強化肌肉力量、增加柔軟度等。
適當的疼痛處理可以減輕急性疼痛,積極的處置包括藥物、背架使用及復健物理治療,但長期正確姿勢的保持,與腰背部肌肉的復健訓練,才是讓你遠離下背痛的根本之道。

貼心提醒:下背痛如果伴隨危險徵象,例如明顯運動無力、感覺喪失、大小便失禁、發燒感染等,需要立即找醫師確診。

西醫師說:
下背痛十分常見,至少八成的成年人會在人生中體驗過下背痛。常見急性下背痛的原因有姿勢不良、背部拉傷、外傷骨折脫位、肌肉筋膜症候群、骨髓炎、椎間盤炎等;而慢性下背痛的原因常見有骨關節炎、椎間盤突出、脊椎退化或滑脫症、肌肉筋膜症候群、壓迫性骨折、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炎、轉移痛、腫瘤等。還有其他非肌肉骨骼系統的疾病,包括泌尿系統結石、攝護腺發炎或骨盆腔發炎、情緒壓力等。需預防下背痛的危險因子,包括不良生活形態、運動傷害引發、某些姿勢不良或常舉重物的職業等等。
中醫師說:
從中醫角度來看「腎為腰之府」,下背痛原因常為外力造成傷害、年老肝腎虛損、或久坐、久臥、久行、久立,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脊椎與肌肉韌帶長時間過度出力所致的勞損。造成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。
健康管理師說:
預防勝於治療,日常生活要注意維持良好的姿勢,避免彎腰取物,及減少背負重物,培養運動習慣,鍛鍊核心肌群等將可遠離下背痛。
營養師說:
飲食部份可掌握兩大重點
重點一:補充緩解發炎反應的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」,可選擇的食物包含(1)深海魚類,例如秋刀魚、鯖魚、鮭魚、鮪魚等。(2)油脂來源:亞麻仁(籽)油、核桃油、大豆油、芥花油。
重點二:增加抗氧化,避免發炎後肌肉流失的「多酚類」,建議可攝食(1)漿果類水果,例如櫻桃、葡萄、藍莓等。(2)富含胡蘿蔔素食物,好比九層塔、小番茄、紅莧菜、紅鳳菜。(3)兒茶素,如綠茶。
體適能師說:
下背部屬於脊椎之中的腰椎段,若脊椎的活動度(關節的可動角度)過小,會讓腰椎發生代償性疼痛,如果想增加脊椎活動度,建議可多做瑜伽動作的牛貓式與軀幹轉體伸展);此外,肌力問題也是下背痛原因之一,建議訓練的動作有:棒式、側棒式、負重行走、仰臥抬腿等;最後是肌肉的鬆緊度,建議平常多伸展大腿前後側肌群,進行伸展動作時記得要持續十五至三十秒。上述所說的疼痛原因及改善方式,每個人都不盡相同,還是建議請專業人士評估與訓練。

更多預防醫學相關資訊,請至「台塑生醫i醫健康診所」瀏覽,也可以掃描下方QRcode前往。

 

 

to top